宏碁攜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、彰化基督教醫院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
TAIPEI, TAIWAN - 擴大推動全台遠距健康管理再升級 打造智慧城市雲端健康照護服務
宏碁於2018年智慧城市展宣布攜手台灣三家智慧醫療標竿醫院-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、彰化基督教醫院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,擴大推動全台遠距健康管理再升級,打造智慧城市雲端健康照護服務。此次的合作將醫療照護、資通訊技術、電子醫護裝置進行跨業合作,將台灣最傲人的醫療和科技能量進行整合,讓智慧照護服務守護全民健康。
宏碁雲端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宣輝表示:「遠距醫療照護已是全球趨勢,衛福部更在日前預告『通訊診療辦法』草案,可望放寬遠距醫療的服務內容。宏碁很榮幸可以在草案正式上路前,攜手台灣三家遠距照護的先驅醫療團隊,結合彼此在科技與醫療的線上、線下專業和資源,為智慧城市打造完整的健康照護服務,將遠距健康管理的雲端服務展開至北中南各地,推動健康照護的普及化。」
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淑暖副院長表示:「老人照顧以及慢性病問題已為現在醫療照護上重要議題,遠距醫療照護即是一個良好的解決方案。遠距照護將疾病治療轉移到疾病監控,將急性症狀轉移到慢性疾病的預防保健。透過『遠距設備』開發,『輸送照護』形式的創新,提供新型態的服務。北醫附醫五年前成立遠距健康照護中心,提供全人、全方位、全時段的服務,首創健康管理師24小時電話線上待命,必要時可與二線值班醫師進行線上諮詢,提供全天候無間斷的居家照護。更重要的是,透過穿戴式裝置等多樣化的生理量測儀器,即時掌握會員的生理數值,即時掌握、主動追蹤,提供會員個人化、有系統的健康照護,全方位守護會員健康。北醫附醫累積五年的遠距健康照護經驗,已有成熟照護模式。未來與宏碁團隊合作,將服務對象擴及職場,希望透過精準紀錄、專業監控、即時回應,促進照護者健康,攜手為台灣的健康照護貢獻心力。」
彰基郭守仁協同總院長表示:「遠距醫療照護,其重要目的是配合到e–health(網路健康)。彰基並不應是侷限於彰化縣市、中部地區或台灣,彰基是世界的一份子、是世界的一個醫療體系、一個很重要的醫療重鎮,是在跟世界做競爭,所以個人常提到現在已經沒有台灣海峽、已經沒有太平洋,宏碁一直打造智慧城市中的遠距健康平台,攜手北部北醫、中部彰基、南部高醫,都是世界第一、亞洲第一、台灣第一;世界所有人都可透過網路做健康諮詢,甚至到健康的醫療。」
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劉德明副院長表示:「高醫為南台灣第一家醫學中心,已深耕在地醫療服務一甲子。隨著台灣長照2.0上路後,遠距健康照護的發展已成未來趨勢,本院遠距健康照護服務自2012年起每年度均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,在多年豐富的服務經驗與能量下,服務品質有目共睹。並自2014年起本院連續3年承接高雄市遠距健康照護服務計畫,深入全高雄市38個行政區推動社區及居家遠距健康照護服務,已提供近6,000位高雄市民健康管理服務,相信以高醫的經驗與宏碁智雲健康管理平台技術合作,將可服務更多的民眾。」
現代的職場工作者一天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職場,世界衛生組織即表示職場是推動健康促進的優先場所之一 1。看準遠距醫療前景與職場健康促進的重要性,宏碁自2017年起與彰化基督教醫院攜手,將遠距健康管理系統導入宏碁和友達光電,提供兩家企業職場健康管理系統服務;今年預計擴大職場健康管理服務的合作企業,並共同開發海外市場,樹立醫療院所與科技公司合作的模範。
aBeing Wellness宏碁智雲健康管理平台 全方位守護職場健康
知名醫學期刊《刺胳針》(The Lancet)2017年發布最新全球醫療照護品質排行2,195個國家中,台灣位居第45名,慢性病是其中被評鑑相對低分的項目之一。深知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對於國人健康照護的重要性,以及越來越多企業將職場健康促進納為員工福利的一環,宏碁積極打造遠距雲端智慧健康照護,進一步將aBeing Wellness宏碁智雲健康管理平台全面應用於預防職場代謝症候群、慢性病管理以及員工健康促進等範疇。
aBeing Wellness宏碁智雲健康管理平台在職場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管理的應用上,主要用於協助員工進行自我健康的日常管理;協助尚未罹患慢性病但身體代謝開始出現異常的員工,有效監測並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,達到職場健康促進的目標。此外,企業員工可以透過血壓計、血糖機與智慧穿戴等量測裝置,檢測自己的生理量測數值,持續記錄並觀察監測,再透過aBeing Wellness宏碁智雲健康管理平台進行資料蒐集和數據分析,經雲端送交醫療服務機構,享有全天候的健康服務。不僅如此,企業還可以依此提供員工飲食營養衛教諮詢,以及個人化的健康醫療建議,為員工的職場健康把關,全方位守護員工職場身心健康。
1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ww.who.int/occupational_health/topics/workplace/en/ 2 The Lancet www.thelancet.com/journals/lancet/article/PIIS0140-6736(17)30818-8/fulltext#cesec100